電影《臍帶》今起登陸蘇城院線 記者對話90后女導演喬思雪
電影《臍帶》劇照 受訪者供圖
本報記者 王敏悅
內蒙古大草原唯美的自然景觀,充滿詩意的影像表達,年輕音樂人與阿爾茲海默病母親之間溫暖而樸素的情感羈絆……曹郁、姚晨監制,新人導演喬思雪執導、編劇的電影《臍帶》已于今日登陸蘇城各大院線,片中這些頗具質感的光影要素,曾在去年秋天吸引到大批觀眾走進影院,為小眾文藝佳片買單。今春,電影《臍帶》是否能夠打好這套質感與情感的“組合拳”,與觀眾溫柔共振?日前,喬思雪攜影片來到蘇州路演,并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。
《臍帶》是喬思雪的長片處女作,故事構思于2019年。彼時,生長于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喬思雪仍在法國留學,畢業之際,面臨著留在法國還是回國拍電影的兩難選擇。“在法國留學的那幾年,感覺和母親的關系變得越來越陌生。有一天,我在法國街頭碰到一個和我母親年齡相仿的阿姨,患有阿爾茲海默病,找不到回家的路。當時我就很受觸動,由這個阿姨想到我的母親,并且開始思考我們的母女關系怎么就變成這樣了。”喬思雪告訴記者,由此,她寫下了《臍帶》最初的故事藍本。
因緣際會,喬思雪的這個故事,打動了攝影師曹郁和演員姚晨。兩位在業內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前輩決意擔綱監制,促成該片于2021年4月正式開機。其主創團隊,從攝影曹郁,到道具、服裝和音效,皆來自于《八佰》的團隊。影片的絕大部分場景在草原上拍攝。喬思雪說,在純自然的環境里,整個主創團隊就像一支組織精密的“小游擊隊”,所幸諸位老師經驗豐富,在有限的時間和資金框架內,給了導演足夠多的創作空間,“作為一個沒有長片拍攝經驗的新人導演來說,這種幫助是非常有益的。”
從文字到影像,從最初的故事到《臍帶》成片,喬思雪在風格和影像上做了頗多改變。“最初的故事有點像一個年輕人把積蓄了20多年的、關于親情的所思所想全部傾倒了進去,像一首由無數個情感瞬間填充起來的散文詩。但是曹郁老師和姚晨老師希望這個故事能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抓手,而不僅僅是許多看不見、摸不著的感受。”
幾經周折,《臍帶》最終呈現了這樣一個故事:音樂人阿魯斯帶領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母親返回草原,去尋找母親記憶中的家。為了防止母親走失,阿魯斯用一根繩子系在兩人腰間。似臍帶一般的連接,建立起了一種奇妙的“逆位”母子情,牽引著兩人向草原深處漫游。當愛由彼此羈絆化為理解和自由, 母親終于回到心中的故鄉,阿魯斯也得到平靜和愛的力量。“我們找到了獲得過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的巴德瑪老師飾演母親一角,巴德瑪老師的靈動與可愛,為這個角色增添了更多生活的質感。”喬思雪說。
如今,《臍帶》迎來了與觀眾見面的決定性時刻,它是否能如“黑馬”般在這個春天殺出重圍,抑或是如大部分小眾文藝電影一樣叫好但不叫座?喬思雪說:“在這個故事里,我把我曾經感受到的東西全心全意地傾倒了出來,雖然這是一部蒙語電影,有很多蒙古族的文化元素在里面,但我相信大眾的情感觸點是共通的,觀眾應該能感受到我想表達的東西。”至于影片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績,實在并非一個創作者能夠左右。
喬思雪透露,目前,她已經著手構思自己的下一部長片,“對于一個新導演來說,第一部作品只是讓大家看到你,第二部作品則決定了你能不能在這條路上走好、走遠。下一部我可能會拍愛情片。”在這條剛剛起步的光影之路上,喬思雪希望自己能夠從自己的成長經驗中提取養分,用影像留下稍縱即逝的生命感受。